PPSh-41波波莎并不是因为弹鼓出名,这把枪是因为600万支的巨大产量,以及确实还不错的性能而出名。
实际上,波波莎的弹鼓并不好用,这种设计来自于苏芬战争中缴获的索米冲锋枪弹鼓。
按照苏联最高指示,波波莎冲锋枪被要求能用最简易的工厂设备,最普通的工人进行生产。
当时苏联的一切都为打赢战争服务,更高级的机器和工程师、工人,需要为坦克飞机大炮服务,所以冲锋枪能多糙就多糙,很多生产波波莎的厂子都是诸如烛台厂、铁罐厂,腌黄瓜厂这样的地方改来的,连个轴承厂都不会给你用,工人也多是大妈,老汉和孩子、残疾人。
如此,也就有了波波莎疯狂的产量,它们被成批量的装备给部队,然后膨胀出来的新兵军团就端着这样的东西前赴后继地填入战场。
冲锋枪很适合新兵,新兵连胆子都没练好,指望他们上战场见敌人不尿?发支莫辛纳甘能打得准?
所以倒不如让他们端着便宜火力又猛的冲锋枪,不需要技巧不需要枪法,只要成群的冲上200米内,然后对着德国人瞎喷就行了。
弹鼓的容量更大,拥有更多的射击容错率和扫射时长,避免新兵关键时刻搂完了弹匣送命,也能让他们创造更大战果。
弹鼓更沉重,能有力的帮助压枪,使用弹鼓射击的波波莎扫射时非常平稳,连女人都能射得毫不费力。
但是,苏联生产的弹鼓可靠性很差,装弹过多会簧机乏力,磕磕碰碰更是会造成卡弹问题。
因为一系列的原因,波波莎的弹鼓很少塞满子弹,后期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老兵,也逐渐将弹鼓换成了弹匣。
我军在接受波波莎冲锋枪并转产之后,因为战斗经验老比较到,所以一眼就看出了弹鼓的不合适,压根没待见这东西,直接使用了弹匣。
对经验丰富的老战士而言,还是弹匣版的波波莎更好用,两个35发弹匣一点不比一个71发的沉重弹鼓差。
当然,人们眼中PPSh-41最经典的形象,还是弹鼓版本,弹匣插上去总不免让人感觉陌生。
至于二战后为什么波波莎很快被苏军甚至我国军队抛弃,那当然是因为出现了个新狼灭——突击步枪。
在这股大潮下,冲锋枪生存得举步维艰。尤其是之后小口径突击步枪的再次换代,愈发让冲锋枪没了活路。
在重量差不多的情况下,突击步枪火力猛上许多,能适应多种作战环境,更是在军队中普及到了近乎人手一支。
所以,如今冲锋枪的时代已经过去,它们已经变成了次一级的武器,转入二线和特殊领域工作了。现在还被留用的冲锋枪,很多已经转入了PDW(个人防卫武器Personal defense weapon)行列,又小又萌。
波波莎这种傻大黑糙的老式冲锋枪,早就不存在继续装备的价值了,它们只是一种用来快速扩充军队,节省训练时间和生产工时的廉价武器罢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No Comments